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臻富配资
暮春山间烟雨茫,桃花飘落水面红。暮春时节,春雨绵绵,山色空蒙,在富春千家村小河湾农庄木屋坐定,遥望窗外,桃花落红,染红春水。阵雨袭来,花瓣飞舞,扑向窗棂,贴在窗上,如剪影一般。打开窗户,露台地面已布满花瓣,犹如新铺一层桃红地毯。此时,一片花瓣飘入书案,歇在画纸上,犹如一幅天然画卷。
桃花自古有美好寓意,早在《诗经》中有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”记载,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描绘的“世外桃源”,更是至美仙境。桃花,花瓣轻盈,花色多为粉红,古代诗人常以桃花形容女子美丽面容。唐朝诗人崔护“人面桃花相映红”诗句一出,“人面桃花”“桃颊”“桃腮”便成为描绘女性美颜之常用词语。
展开剩余70%杭州吴山东山腰有一座宝成寺臻富配资,寺后有一明代摩崖石刻感花岩,有苏轼《赏牡丹诗》刻于崖上,诗云:“春风小院却来时,壁间惟见使君诗。应问使君何处去,凭花说与春风知。年年岁岁何穷已,花似今年人老矣。去年崔护若重来,前度刘郎在千里。”落款为“熙宁壬子芳春吉旦东坡题”。
此岩与一段传说佳话有关。杭州赏桃花历史悠久,早在唐宋时就有此习俗,当时“一桃一柳”已是西湖美景。传说苏轼到寺内赏牡丹花,念及崔护其诗其事其人,不胜感慨,写下《赏牡丹诗》,将“去年崔护”典故化入。明代人感怀此佳事,便将苏诗刻于宝成寺后岩壁上。
桃花花开艳美,小时候,每到桃花盛开时节,我常去西湖边观赏桃花,从断桥沿着白堤往前走,便到了苏堤,沿途桃花灼灼、柳丝袅袅,其中嫣红桃花,如多彩云霞,别有风韵。苏堤上有六座桥,杭州人称为六吊桥,是当时年轻人谈恋爱常去的地方,明代高濂在《苏堤看桃花》中说,“六桥桃花争艳……其趣有六”,他把苏堤晨间、月下、夕照、细雨、灯下的桃花及残落桃花,以美人起居动静作比喻,各有风韵。
桃花花落,别有韵味。在明代,位于拱墅区的古新河曾有“半道春红”美景。据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》记载,当时河边桃柳相间,桃花盛开时,绵延数里桃花被风一吹,像红雨一般落下,河畔水面铺满桃红粉色,美不胜收。因此,当时的古新河又称桃花河。暮春时节,我走进古新河,可惜,此景早已不再。如今,在空山新雨后的富春山野,再见桃花落红美景,不由想起大唐诗人崔护在吴山寻觅美女不见踪影的感触。
杭州西湖苏堤、白堤岸边,一株杨柳一株桃,桃花花开之时,翠绿柳枝与嫣红桃花,翠彩相间,千姿百态。很多年前,在电厂工作时,与一位四川女子有工作交往,她喜欢写诗,更喜欢桃花。当时,青春年华,我们经常交流文学作品,谈笑之间,会忘记吃饭的时间。有一天,她约我去西湖边看桃花。夜晚,在桃柳相间的座椅上,她对我说,明天要回老家,家里将她许配了一家富裕人家。当时,她并不知道喜欢她的人,就在身边。
那夜,天空下起了细雨,桃花纷纷飘落,她捡起一瓣带着雨露的桃红花瓣,用手绢仔细包好,夹入我送给的她的书中,轻轻地放入包内。临分别时,她取出一张明信片递给我,上面有她写的桃花诗:人面桃花花争艳,落红辞去花情浓。与她分别以后,我才感受到诗句的寓意,一段往事,早已成了回忆。
暮春夜晚,夜深人静,细雨声中入眠,渐渐地,我梦见自己化作一片桃花,在风中飘摇良久,终于落定。醒来时,掌心仿佛粘了一瓣桃花残红。此时,不由想起崔护“桃花依旧笑春风”诗句,手中的桃花残红,顿时温暖起来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臻富配资
发布于:浙江省天牛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